“狗日的腾讯”——骂人报道写作教程 In 网络分享 @2010年09月03日
狗日的,这三个字成为了焦点。非礼勿听,结果大家都听了。而且,有的解恨,有的愤怒,有的鼓掌,有的击掌。
anyway,先对《计算机世界》本期的发行量表示祝贺,对计世的网站被黑表示哀悼。让我们全面复盘,看看究竟这篇做足噱头、吊足胃口的稿子,是如何炮制出来的?
必须承认,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底线放在兽交这个层面上,过嘴瘾,即使再精彩的分析,再优美的真理,都丧失了新闻原来的味道。
下面对全片做一下内容分析:
第一部分,受害者控诉篇,要营造罄竹难书、血泪人生、牙根痒痒、全民公敌、众矢之的的感觉。
这篇骂文是从校内网(=人人网)王兴的怨气中开始的。感觉像是他新创的团购网站美团网被腾讯抄底了一般,但客观的说,“百团大战”的洗牌才刚刚开始,而且大家都是抄Groupon——这个美国08年的玩意儿,谁比谁早两步,却未必是最终的赢家。而腾讯,成为众矢之的,似乎就是对它本土化的默认,哪怕这种默认是带情绪的。
之后,文章先后列举了联众的鲍岳桥、4399的蔡文胜、暴风影音的冯鑫等受害者的控诉之词,其中还巧妙地用“骂战先生”周鸿祎的大度来衬托腾讯的小肚鸡肠。但真正借力打力的部分在于陈彤的微博,作为新浪内容王的“老沉”,一番重量级的宣泄之词足以构成第一部分的high点。
于是,借一位互联网创业者的口骂出了那句——“狗日的腾讯”!
第二部分
要骂,公司太大,擒贼先擒王,马化腾就成了标靶。其实,捕风捉影的断章取义并没有对小马哥构成有效打击,而创业时否定其草根,并突出他爸开奔驰来帮忙的细节,目的似乎想用“富二代创业”的噱头,勾起人们的仇富心理,从而产生对腾讯的恶感。但,为了客观平衡,文中加入了对腾讯发展路径和马化腾做事风格的叙述,但“裸奔式”的贴标签,似乎希望树立腾讯已经财大气粗的形象。如此,还要与弱势的同行争饭,岂不是天理不容?这种嫁接来的逻辑,很快得到了印证。
在反复强调“有钱”这个敏感字眼的同时,报道更进一步强化了腾讯的侵略性。
王兴的访谈,就是为了说腾讯的贪婪,而与李彦宏的对话则强化了腾讯式的拜金主义。虽然,一站式服务对于用户来说,是有利有弊——利是方便,弊是独断,但是不给别人留空间的说法,似乎印证了一个观点就是——腾讯拥有“以人为本”的资本。(用户基数无敌)这样的人海战术,就可以抹杀两点:一、腾讯本身的创新;二、其他公司的竞争力。现在活得比较好的公司,是不是都做不过腾讯呢?开心网呢?淘宝呢?优酷呢?迅雷呢?
下面的招数,是找个坏对象,做类比。这次为了搞腾讯,它选择了微软。其实,这两家公司的生存发展路径都不相同,虽然在先入为主的用户认同度方面有相似之处,但显然光盘时代的帝国与网路时代的企鹅并不能同日而语。那么,选择微软做陪葬品,就是希望骂阵的成员范围可以扩大。也许你不喜欢微软,那么也欢迎加入反腾讯联盟。因为它们是一丘之貉。这种牵强的逻辑,并不能服众。而且,微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Windows,腾讯的QQ还不是ICQ的一种,能够做大做强到今天这个地步,并不是所有山寨者本土化都可以达到的。至少,在IM的混战阶段,腾讯还是以最出色的模仿者姿态完成了原始积累,这一点有目共睹。
而且,虽然世道艰险,但是360和暴风也都完成了装机量过亿的任务,看似不可能,其实是要找准切入点。对于没有找准位置的竞争者,或许它们会觉得不公平,于是才引发了声讨的热浪。
第三部分,只说模仿。攻其一点不及其余。
这种类似于金庸笔下吸星大法的武功,被腾讯发扬光大了。这段报道其实相应比较客观,它认同了腾讯模仿的技术含量,只是颇有微词。是不是,腾讯就配称为互联网创新者的杀手呢?这帽子戴在小企鹅头上,恐怕大了点。既然商业模式大家都在抄,腾讯能够结合自身优势抄得更好,就是对创新的抹杀么?反过来想,如果腾讯抄不好,是不是就会有一批批创新者出来呢?事实上,腾讯也有流产的项目,但是并没有见到创新的起色。所以,把创新不畅的罪责,都扣给腾讯恐怕是不能承受之重了吧?
第四部分,叫腾讯的麻烦。其实,更像是说整个行业的症结。抄不是办法,腾讯的倒掉并不能让行业洗心革面。
其实,这引出了一个关于创新的宏大命题。腾讯,包括之前的颠覆者,之后的赶超者,大家都在这个盘子里吃。那么,真正的创新,是在比较谁能更快地理解国外流行网站的商业模式,并迅速本土化,比这个速度呢?还是应该把握潮流去做一些有创见的事情呢?揪住腾讯泼脏水的方法,或许可以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泄愤的方式,并同时得到同盟者的支持,但是这种眼光似乎还是狭隘了些,抄的时候我们放眼国外,怎么做的时候总是自相残杀呢?当然,这个描述趋势的环节,文中的例子似乎都有些一厢情愿,除了开心、人人、新浪微博是不是给腾讯敲了警钟暂且不说,Google又被拿来跟腾讯类比,小企鹅还真累,一鹅分饰双角,扮演了一对宿敌——微软和Google,很不容易。
总之呢,文章最后就是证明了腾讯将会因Facebook和Google的趋势走向末路,前车之鉴是微软和雅虎——这是不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喜闻乐见的事件呢?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